杏彩体育官方,杏彩体育
索引号
MB1A08302/2021-54995
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天门市气象局
发文日期
2021年01月15日
名称
天门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文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1年01月15日

天门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1-15 15:28 来源:气象局



天门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天门市气象局

202012



目录

一、基础现状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二、面临的形势

(一)从全国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二)从部门看,气象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重大发展任务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气象灾害重大风险能力

(二)加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

(三)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态?;び胛廴痉乐纹蟊U夏芰?/span>

(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济社会和民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五)加强气象技术装备工程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现代化支撑能力

五、重大气象保障工程

(一)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二)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三)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五)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资金效益

(二)强化交流沟通,注重联防联控

(三)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保障

(四)加强普法宣传,提升治理能力

(五)加强党建引领,提高工作实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为推进天门气象现代化建设,实现天门高质量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天门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天门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重要依据,规划范围为天门市行政区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基础现状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省气象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1.实现综合气象观测自动化

十三五”期间,我市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不断完善,新型自动气象观测设备投入业务化运行,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稳步提升,综合观测能力不断加强。目前,全市共建成了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个交通自动气象站、2个闪电定位站、1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GNSS/MET水汽监测站、1个负离子自动观测站,1套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1套实景监测系统。实现了综合观测自动化,显著提升了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对台站供水、通信、供电、监控、绿化等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保障观测业务稳定运行。

2.气象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天门气象局依托国家和省级业务支撑,加强气象预报业务建设能力,预报准确率得到提高。强化了各类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的业务应用,预报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开发了城镇天气预报、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一周天气趋势预报、汛期气候趋势预测等产品,通过电视、微信、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对外发布。引进了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一体化平台,分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强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和服务产品制作发布系统,强化了天气预报会商、重大过程预报分析和技术总结,业务人员预报技术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我市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85%;24小时城镇气温预报准确率84%。

3.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天门市着力提高灾害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引进了新一代雷达产品共享应用系统、自动站资料综合显示系统、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业务系统(SWAN)、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系统等业务系统,加强了对上级台站短临预报产品的应用,研发了本地化的灾害天气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了突发灾害天气预警制作业务流程,完成了基层气象台站预报预警服务规范化建设,多渠道、全方位提升了突发灾害天气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暴雨、大风类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平均为45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85%。

4.强化公共气象服务

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立气象资料数据库系统网络服务器、天气预报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综合平台、气象灾害综合管理系统、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台式及软件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建设,购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车一辆、火箭架1台,引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强化“三农”服务系统建设。建设农田小气候站,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观测。

加强“定制服务”,开展特色作物全生育期跟踪服务。建立特色作物气象监测,完成佛子山茶叶、张港花菜基地小型气象站建设,开展田间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分析;研发特色作物生长发育实时传输系统,实现特色作物田间生长和农事活动的实时监控。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不同气象条件需求,我局制定了天门市马铃薯、花菜、虾稻等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依托天门市石家河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土农香”系列稻米品牌,联合气候中心开展“E两优620”再生稻气候品质论证,气候品质认证为“优”,并于20201218日正式授牌,成为我省首批获得此殊荣的三家单位之一。

5.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各乡镇场办园(区)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机构或领导小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扩大到800余名;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联络员会议制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不断拓宽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预报信息的覆盖面。建立了天门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10620121手机短信发布系统和“天门气象”微信公众号,建成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布设电子显示屏;与市综治委网格化系统对接,实现了预警信息的网格单元全覆盖;与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签署了气象信息传播合作协议。

6.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

十三五”期间,天门市气象部门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积极强化气象业务人员的交流学习,鼓励在职大气科学专业本科学历教育;引进本科毕业生4人,组织青年业务人才培训共349门课,学习时长达1447小时。选派1名干部到省局机关挂职锻炼、2名年轻业务骨干到省级业务单位专项交流,打造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活力,能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事业发展需要的职工队伍,为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保证。

7.加强科技创新

十三五”期间,我市气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是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研究。设立自立课题3项。二是科技成果支撑业务发展?!痘ú似蠓窦际豕娣丁?、《防灾减灾宣传手册》、天门市气象灾害实景监测系统、“天门气象”微信公众号等科技成果在日常业务服务中投入应用,有力支撑了业务服务的发展。三是共有10篇科技论文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其中核心期刊3篇。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天门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弱项,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1.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有待提高

观测站网分布不够合理,自动气象站设备老化故障频发,探测环境日趋恶化,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及时率不高,灾害监测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防灾减灾业务需求

2.气象服务能力存在短板

气象服务的流程和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行业、专项气象服务针对性亟须增强,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和创新力有待提升,综合气象防灾减灾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需要大力加强。

3.气象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农业气象服务、生态文明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欠缺,新产品的本地化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科技研发力量薄弱。

二、面临的形势

(一)从全国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气象事业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气象工作应积极顺应国家发展导向和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坚持信息化建设驱动,持续推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建成适应需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的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切实提升气象事业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二)从部门看,气象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是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笆奈濉笔逼谑悄被率贝笫乱捣⒄沟牡谝桓鑫迥攴⒄构婊?,天门气象事业发展必须顺应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趋势,充分把握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切实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天门气象事业的发展成效;要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更好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要有效降低天门气象灾害损失,着力提升天门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对标先进,强化天门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强化部门、区域协同创新,奋力书写新时代天门气象事业发展新篇章。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设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抓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提高预报准确率,着力提高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重大风险能力,着力提高气候资源?;だ眯?,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质效,助推天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避害”作用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趋利”作用,加强统一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气象保障综合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针对发展短板,着眼服务需求,聚集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完善气象事业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地方和部门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气象灾害防御全覆盖、无盲区。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天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同级台站前列。加强灾害天气监测网建设,实现乡镇自动气象站标准化率达80%;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7%,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城乡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标准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だ?、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气象核心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装备和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四、重大发展任务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气象灾害重大风险能力

1.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市、乡(镇)、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纳入乡镇基本公共服务,建立乡镇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行动。整合防灾减灾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网格员和群测群防员,形成“多员合一”的基层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彻底解决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和预警发布机制,明确气象灾害防御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落实主体责任。保障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各乡镇办厂园区)

2.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

开展天门市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开展旅游景区、湿地公园等重点区域和大型小区、高层建筑的城市通风廊道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构,制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完善以红、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防御体系。探索和建立气象巨灾保险共?;?,推进气象巨灾保险工作。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纳入党员干部日常培训学习。(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ぞ?、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水利局、市林草局、市园林局、市科协、市教育局、天门银保监分局,各乡镇办厂园区)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深度优化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农业、水利、应急、交通、旅游、电力、城市建设等重点行业要将自动观测站统筹纳入项目规划建设,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检测盲区、乡镇级行政区自动气象观测站全覆盖,构建多部门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剐⌒臀奕嘶?、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提升智能观测水平。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的?;?。(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草局、市园林局、国网天门供电公司等部门,各乡镇办厂园区)

4.强化灾害预警信息精准发布能力。

大力发展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提升智能网格预报本地化适应能力。加强与应急管理、水利和湖泊、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大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发展农业病虫害防治、特色种养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资源,实现气象灾害等预警信息分灾种、分区域精准发布和实时快速全网发布,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面。(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ぞ?、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园林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农业发展中心、移动通信天门分公司、联通通信天门分公司、天门电信分公司,各乡镇办厂园区)

(二)加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

5.强化农业气象服务

开展优势农业种植区局地小气候实时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对花菜、马铃薯、豇豆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气象服务,打造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深化与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合作,提升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现代农业气象试验能力。紧贴农业生产需求,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优化气象为农服务队伍,培育新型社会化农业气象服务主体,提升农业气象灾害应对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发展中心,各乡镇办厂园区)

6.提升智慧型、个性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推进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建设。完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开展 “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推动蔬菜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天门分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发展中心,各乡镇办厂园区)

7.发展新型农业气象服务

推广国家气候标志产品个性化农业气象服务,推进水稻、花菜等农产品省级气候好品质论证,助力农业品牌发展和质量提升,提高天门特色农产品竞争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发展中心,各乡镇办厂园区)

(三)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态?;び胛廴痉乐纹蟊U夏芰?/span>

8.强化生态气象保障服务

开展生态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联合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专家库,提高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警水平。深化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数据融合共享,建立会商研判与应急联动机制,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气象决策服务、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影响评估服务,提升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乡镇办厂园区)

9.建设生态气候资源品牌

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区和湿地公园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林草局、市园林局,各乡镇办厂园区)

10.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增雨站网,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实时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重点水源区水资源?;?、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涵养等生态?;び胄薷醋ㄏ钚卸苹?,建立一体化的生态服务型人影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办厂园区)

(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济社会和民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11.加强城市气候资源?;ず涂⒗?/strong>

开展城市小气候监测、城市热岛效应和城市通风廊道效应评估。加强暴雨雨型及强降水分布研究,建立暴雨强度公式,将气象信息接入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姑嫦虺鞘泄┧?、供电、供气、交通和智能管理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业气象保障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城管委、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办厂园区)

12.加强民生气象服务

开展暴雨、雷电、大风、雾霾、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对城市运行的量化影响,建立极端、突发、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够谥悄芡裨けú返纳?、康养、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公众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健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各乡镇办厂园区)

(五)加强气象技术装备工程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现代化支撑能力

13.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站网技术升级和智能化改造

开展国家基本站、区域自动站智能化升级改造;完善酸雨、大气成分观测等环境观测手段,丰富农业、生态等小气候站观测内容,提升观测质量。(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办厂园区)

14.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

加强卫星、雷达、综合观测等数据利用,提升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升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各乡镇办厂园区)



五、重大气象保障工程

(一)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应急、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电力、城市建设等重点行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重点地区、监测盲区的自动气象观测全覆盖,站点标准化率达到80%。加强5G、无人机、新型雷达等新技术应用,提升智能气象观测和应急气象观测能力。升级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加快乡镇区域站标准化建设,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

(二)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特色作物全生育期跟踪服务。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整合乡村“村村响”、大喇叭、显示屏等设施,建立融媒体气象服务集约化业务平台,建立乡村应急发布平台,丰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接收渠道,提高预警接收的覆盖面。

(三)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加强旅游特色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佛子山体验观光茶园宜居城市旅游休闲地的气候论证。以打造江汉平原田园风光旅游、休闲水乡旅游、湿地特色景观旅游品牌为目标,开展特色旅游气象服务。争创天门市茶叶龙头企业建设成天门目前仅有的体验观光茶园及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标准化、作业装备自动化建设,增配1-2个火箭发射装置及牵引车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动能力和覆盖率。

(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推进气象信息接入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提高渍涝等城市气象灾害智能化、精细化服务水平。强化融媒体气象服务,开发结合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气象服务产品。

(五)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加强卫星、雷达、综合观测等数据利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卫星等新技术,开发气象数据分析和应用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资金效益

成立一把手牵头,班子成员全体参与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规划编制工作,解决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完善双重计划财务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地方财政投入机制,为气象“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提供财力支撑,确保全市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交流合作,注重联防联控

强化与发改委、应急管理局、水利和湖泊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民政局、财政局、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的合作,形成固定、规范、长效的双向合作机制,加快整合对接相邻区域气象资源和管理机制。稳步提高智慧气象观测能力、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科普能力,持续完善防灾减灾政策储备工作,逐步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相关部门天气会商、联防联控工作建设,提升气象服务和应急保障水平。

(三)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保障

进一步加大气象科研力度,聚焦高影响灾害性天气,加强气象科技攻关力度,统筹全局资源支持业务人员科技创新?;乜砣瞬排嘌?,充分利用气象部门培训体系,逐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基层业务人员转型发展,加快建立创新基层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稳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全力提升我市气象科研能力。

(四)加强普法宣传,提升治理能力

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积极推进气象部门通过新媒体普法,提升普法覆盖面和群众知晓度,提高社会公众的气象?法律意识,不断提升气象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全面对接城市安全管理平台,持续提高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探索建立具有天门特色的城市治理体系。

(五)加强党建引领,提高工作实效

围绕气象部门职能职责,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部门工作深度融合,动员全体党员干部认真扎实做好各项气象工作,推动党的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多样化,加强党建品牌建设活动,使党建工作在气象中心工作中的作用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以党建工作为引领,高效、高质量落实好单位各项工作。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杏彩体育官方,杏彩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