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发季,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草木茂盛,蜱虫也进入繁殖高峰期,人们遭遇蜱虫叮咬的情况时有发生,各地出现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患者。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Q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主要分布在植被丰富、气候湿润的丘陵地区,如东南沿海地区,雨量丰沛、气候湿润,山地和丘陵,海拔、地理地貌、水系水利以及森林、植被、土壤、农作物生长,加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均为病毒的传播提供相应条件。
Q2有哪些临床表现?
Q3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Q4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如病人陪护,共同生活家人等;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者,如医务人员。
Q5如何防蜱虫?
1、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3、 野外活动结束后,最好上下检查一遍孩子的身体,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如果携带宠物进行野外活动,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在野外晾晒衣物、被褥等,收回时也要检查表面是否有蜱类附着。
4、有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是否有蜱虫叮咬史。
5、如有蜱叮咬,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虫,取的过程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里,建议及时到附近医院处理。同时,密切观察14天内有无发热及其他症状,如出现相关症状应迅速就医并告知医生有蜱叮咬史。
蜱虫一般在4至10月比较活跃,多于森林、丘陵地带的灌木丛、草原、山地等环境中活动,在牧场、茶场的工作人员也容易被蜱虫叮咬。另外要注意患者病程极期血液中病毒载量高,腔道出血及分泌物较多的时候有感染人的风险,但做好必要的防护可以防控人被感染,所以在抢救、接触出血明显的危重患者的时候要戴好口罩、手套和面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